北京“年度奇观”!这两个只有冬至日才能观赏到

点击收听本新闻听新闻

当古人的匠心独运

遇见大自然的流光溢彩

便是最动人的邂逅

本周六将迎来冬至节气

届时

除了“金光穿洞”

北京还有两大“光影奇观”将亮相

而且它们只有在冬至日才能观赏到

这两大“光影奇观”在哪?

成因是啥?

请随记者一起去探秘吧!

颐和园十七孔桥

“金光穿洞”

每年冬至前后,在晴朗的傍晚,十七孔桥都会被落日余晖点亮,出现炫目迷人的“金光穿洞”景观,成为市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。

市民游客站在桥的西北侧,可以看到金色的落日余晖逐渐“穿过”桥洞,犹如在桥洞内点满明灯,仿佛打开了时空穿越之门。

“金光穿洞”景观是怎样产生的?

傍晚时分的太阳高度角,为“金光穿洞”提供了适宜的光线高度。在冬至前后,太阳高度角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,呈现“小—大—小”的变化过程。黄昏时分,太阳高度角很小,阳光照射方向几乎与湖面平行,有利于光线直接射入到桥洞内壁上,产生“金光穿洞”的效果。

黄昏时分的太阳方位角,为“金光穿洞”提供了适宜的照射角度。太阳方位角,即太阳照射方位在地面投影的角度,这一角度以目标位置的正北方为起始方向,太阳的入射方向为终止方向,按照顺时针方向逐渐增大。目标位置的太阳方位角与其所处的纬度、日期、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。十七孔桥所处纬度约为北纬40度,在冬至日的黄昏16时,太阳方位角近似值为231度,即“金光穿洞”发生时刻,太阳位于桥的西南侧。

十七孔桥并非完全东西向,而是东端略偏南、西端略偏北,这使得傍晚的阳光并非完全穿过桥洞,部分光线照射到了每个桥洞的东侧内壁上。黄昏时段,如果站在桥的西北侧,可以看到桥洞东侧内壁的金光。随着太阳方位角进一步增大,光线与桥体夹角进一步减小,照射到桥洞东侧内壁的阳光量逐渐减小,最终形成阳光“穿洞”的视觉效果。

黄昏时分阳光的散射作用,为“金光穿洞”提供了适宜的色彩来源。太阳光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,大气层对阳光具有散射作用。即在大气中的气体分子、悬浮微粒的作用下,太阳光不能直线前进,而是四面八方分散射开,产生散射现象。傍晚的温度比白天低,大气层比白天更厚,阳光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时,会发生更加明显的散射。

太阳光在黄昏时分抵达十七孔桥的时候,为什么桥洞呈现的是橙黄色的光芒呢?

原来,太阳光中青、蓝、紫等波长较短的光在大气中产生了大量散射,而红、橙、黄等波长较长的光大量抵达桥体。因此快到日落时,红、橙、黄混合呈现金黄色,照射在桥洞中,呈现出美不胜收的“金光穿洞”效果。而且随着夕阳西下,金光的色彩又在不断发生变化。到日落时分,阳光穿透的大气层厚度增加,橙、黄等单色光亦产生散射,照射到桥体的阳光以红色光为主,桥洞呈现出“红光穿洞”的效果。

十七孔桥的建造艺术,为“金光穿洞”提供了极佳的光线载体。从立面看,石拱桥由桥面、拱圈、桥墩等部分组成。其中,桥面为优雅的抛物线形,犹如湖面上的一道优美曲线,呈现长虹卧波的视觉效果。17个拱圈呈对称分布,洞口尺寸由中间向两边逐渐减小,产生极强的韵律感。各拱圈通过石块的堆叠,产生侧向挤压力,不仅有力地支撑了桥面传来的重量,并将该重量传递给桥墩,而且圆弧状的拱洞产生柔和圆润之感,凸显拱圈的曲线之美。硕大的方形桥墩与柔美的弧形拱圈和谐一体,形成力与美的巧妙融合。不仅如此,桥体为实,桥洞为虚,金色的光芒穿过桥洞,照射在内壁上,增添了桥体如梦如幻的意境,凸显出十七孔桥的建筑之美。

温馨提示

1

拍摄时间

最佳观赏期:每年冬至日前后

黄金拍摄时段:约每天下午16:10开始,持续约30分钟。

2

拍摄点位推荐

南湖岛:“金光穿洞”经典拍摄机位

静明园:可拍摄到“金光穿洞”与中央电视塔同框美景

3

设备

手机/相机、电池、保暖衣物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

故宫乾清宫“点亮金匾”

每年冬至前后的正午时分,太阳光照射到故宫乾清宫地面的金砖后反射到“正大光明”匾上,阳光由西向东将“正大光明”匾和下面的五条金龙依次照亮,散发出金色的光芒。

金匾如何被“点亮”?

乾清宫内“正大光明”匾额在冬至日被“点亮”,与乾清宫的建筑布局、太阳高度角、金砖地面的反射、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、屋檐出挑做法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。

乾清宫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形式,是“点亮金匾”的重要前提。建筑的长度方向与东西向平行,宽度方向与南北向平行,南立面每间房均开设隔扇门或槛窗,北立面一般只在明间开设用于出入通道的隔扇门。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,因此我们看到,太阳自东南向升起,西南向降落,终年都是由偏南方向照射,因而建筑的南立面利于采光。

正午时分阳光照射乾清宫示意图

冬至日的太阳高度角,是“点亮金匾”的必备条件。太阳高度角是太阳照射方向与地平面的夹角。每天正午时分,太阳处于正南方位,为阳光照射到正大光明匾额提供了良好条件。在一年中,每天正午时分的太阳高度角并不相同,就北京而言,冬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很小,阳光很容易越过屋檐照射到殿内深处,且反射到正大光明匾额位置。

乾清宫内的金砖地面,是“点亮金匾”的另一个因素。金砖产于苏州城北的陆慕镇余窑村,铺墁工艺苛刻复杂,其中包含“使灰钻油”工序,在铺墁完的砖面层上分3次浇筑桐油:第1次在干透的地面上刷生桐油1-2遍,第2次用麻丝搓1-2遍灰油,第3次刷1-2遍光油。浇筑后的金砖地面坚固密实,光亮如镜。冬至日正午的阳光照射在金砖地面,产生了镜面反射,反射后的光束汇聚到“正大光明”匾额,以及下方的五条金龙位置,使其熠熠生辉。

冬至日的正午前后,阳光由西向东依次点亮匾额的“明”“光”“大”“正”字样,及下方的五条龙。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次序呢?

从地球上看,太阳每日东升西落。冬至日这天,正午前太阳位置在乾清宫的东南侧,阳光的照射方向为西北向,因而首先点亮“明”字及西边的龙;在正午时,太阳的位置在乾清宫的正南侧,阳光照射的方向为正北,“光”“大”字及下方正中间部位的龙最亮;正午后,太阳的位置在乾清宫的西南侧,阳光照射的方向为东北向,因而“正”字及下方最东侧的龙最亮。

乾清宫出挑的屋檐,是“点亮金匾”的助力神器。故宫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,使得屋面形成优美的曲线,称为挑檐做法。故宫古建筑屋面檐口出挑的尺寸,一般为柱高的1/3左右。这不仅增加了建筑的造型之美,而且有利于控制光线照射范围,即太阳高度角较大时(夏天),进入室内的光线少;太阳高度角小时(冬天),进入室内的光线多。

温馨提示

1

最佳拍摄时间

每年冬至日11:20-12:00

2

拍摄点位推荐

乾清宫门口

3

设备

手机/相机、电池、保暖衣物

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

天坛皇穹宇“高光时刻”

乾隆皇帝曾在南郊祭天时写下的诗句:“瑞叶霏微达曙连,正逢阳复祀皇乾”,描绘了天坛冬至祭天时的盛大场景。

明清时期,每年冬至日都会在天坛圜丘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。坐落在圜丘北侧的皇穹宇,本来是存放祭天牌位的仓库,但在冬至日正午时分,会有一束光穿过皇穹宇大殿,聚光灯般照在大殿最深处的“皇天上帝”神版之上,形成“光照神版”的冬至奇观,给古老而神圣的祭坛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。

这奇妙的光学现象是如何产生的,这束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?

众所周知,地球自转时,赤道平面与围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平面之间存在黄赤交角约23°26′,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会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,形成了四季节律和节气变化,也带来了有规律的光线变化。北京在冬至日这一天,北半球达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小值,此时光线会穿过天坛皇穹宇南侧的门窗照射到殿内最深处。

那么,冬至日的这束光会被建筑阻挡吗?

从古建筑建造角度来看,这束光并不会被阻挡。中国古人早就将天文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体现在宫殿的建造中,大凡重要的建筑以“坐北朝南”为最佳,高耸的屋顶和深远的出檐设计既满足冬季纳光,又满足夏季遮阳的需求。天坛皇穹宇坐北朝南,出檐与柱高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依据建筑体量和功能设计的。以夏至日与冬至日正午光线现象为对比,夏至日正午时分光线会被深远的出檐阻挡殿外,而冬至日正午时分的光线会最大限度地照射到大殿深处的石板上。

这束光又是如何一跃而起聚焦在“皇天上帝”神板之上呢?

这就要说到物理学中光的反射现象了。皇穹宇大殿内地面铺装了青石材质,每一块石料都经过工匠精心打磨和桐油浸泡,质地紧密,表面光滑,是发生镜面反射的必备条件。冬至日正午时分穿过大殿的光线照射到石板上,遵循光的反射规律,又以同一角度射出,最终聚焦在了“皇天上帝”神版上,也就是我们今天在皇穹宇大殿内看到的这一奇妙的光学现象。

温馨提示

1

时间

每年冬至日11:20-12:00

2

点位

天坛公园皇穹宇

3

设备

手机/相机、三脚架(非商拍)、电池、保暖衣物

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甲1号

北京

这座拥有800余年历史的古都

其文物古迹中蕴含的丰富科学文化

让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智慧

分享